承前啟后 注冊制破浪而來
2021年,對于中國的資本市場來說無疑是承前啟后的一年,這一年中國的資本市場經過30年的探索、試錯、修正,正在步入盛年。
2021年,市場化、制度化、資本開放、投資者保護、全面注冊制、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主基調。
2021年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給中國的資本市場定了調:提出全面推進注冊制。這無疑給后疫情時代,最快走出疫情影響的中國的實體經濟,特別是在國際產業重構格局中,從量向質演進過程中最具創新能力的一批中國企業添了一把資本力。
2021年,由于注冊制的漸次落地,滬深A股IPO上市數量達524家,融資額達5400多億元,無論上市數量還是融資額均創歷史新高,滬深A股市場上市公司家數達到4615家。中國資本市場經過兩年來科創板、創業板的注冊制試點,積累了注冊制市場化的經驗,相關規則不斷修正和完善,由此,北交所僅用時74天神速開市,首批10家發行,直接實現注冊制。
2021年,深交所中小板、主板長達17年雙板并行也合而為一,成為滬深主板進入注冊制的前奏。注冊制不斷推進,讓中國的資本市場不僅在IPO上市家數和首發募資額上創下歷史新高,也使羽翼漸豐的中國資本市場體量明顯增加,涌現了萬億市值上市企業6家,其中創業板企業寧德時代作為新能源企業的代表以1.3萬多億市值躋身銀行、酒傳統行業萬億市值之列;千億市值151家,其中創業板占15席,科創板6席;百億市值1447家,其中227家創業板企業,146家科創板企業,新開市北交所也有4家企業在百億市值之列。百億以上市值企業總數達到1600余家,占到滬深A股公司的接近百分之三十。
2021年,中國資本市場成交額也創新高,特別是在7月,中國滬深A股市場單日成交量越過萬億,與科創板與創業板市場率先試點注冊制接納了一眾優質創新型各行業企業不無關系。
在股票市場注冊制推進的同時,債券發行也步入注冊制的軌道。作為我國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之一——公司債注冊制落地,有效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3月,第一只注冊制下公司債——中煤能源債成功發行募集100億。

與此同時,中國資本市場持續開放,外資持續流入高達近4200億元也創出歷史新高,成為全球最受追捧的資本市場。證券、期貨和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全面放開,外資機構在經營范圍和監管要求上均實現國民待遇。一批國際知名機構加快在華投資展業步伐。今年以來,新增設立摩根大通、高盛(中國)兩家外資全資證券公司,富達、路博邁兩家全資基金管理公司。目前已有8家外商控股證券公司和3家外商獨資基金管理公司、1家外商獨資期貨公司獲準設立,有些已經正式開展業務。
2021年,港股市場跟隨北上、南下資金的流向而動,受政策、疫情、商品價格暴漲、互聯網行業反壟斷、教育行業“雙減”、地產“暴雷”等疊加因素影響,盡管新股上市的數量和集資額較2020年的高位有所回落,但整體募集規模仍位居全球市場四強之列。
2021年,隨著注冊制進程,證監會和滬深北交易所均出臺了若干資本市場配套規則。生益電子A拆A在科創板成功上市,激勵了上市公司在保有控制權的前提下直接起到對接資本市場做大資本,拓寬融資渠道、提升融資效率、降低資金成本的作用;同時管理人員實現向股東的角色轉換,豐富了管理層和關鍵員工的激勵手段,極大的盤活科技創新企業的內驅力。
2021年,構建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也成為當務之急。從國家層面到證監會和滬深北交易所均出臺了若干資本市場配套規則。《刑法修正案(十一)》施行 大幅提高違法成本,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造假、中介機構提供虛假證明文件和操作市場等證券期貨犯罪的刑事懲戒力度空前。同期,《證券期貨行政執法當事人承諾制度實施辦法(草案)》出臺,投資者保護再添利器,在規則和制度上提高違規成本,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2021年相關立法規則的出臺,使長達3年未決的康美藥業造假案終于落幕??得浪帢I收獲了60億元人民幣罰款及相關人員的市場禁入的結果,5萬多名投資者通過證券特別代表人訴訟制度對康美藥業發起了集體訴訟,法院判決康美藥業賠償投資者24.59億元,5名獨立董事被判合計3.69億元的連帶賠償責任,從而催熱了董監高責任險。
2020年3月1日正式實施了新《證券法》大幅提高信息披露違法行為處罰金額,廣東榕泰因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成為首例按照新《證券法》收到頂格1500萬罰款,相關責任人罰款金額超過60萬元處罰的案例。同期,前私募冠軍葉飛無預警爆料上市公司涉及操縱股價,事涉多家上市公司及投資機構,在資本市場掀起軒然大波,引發相關公司二級市場的連鎖反應,加速推動涉及“偽市值管理”行為的監管及懲戒體系的落地。

2021年,資本市場大事小情不斷,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技術的進步,媒體生態也發生著巨變。昔日的一眾明星企業接二連三不得不接受來自各方媒體的審視,輿情狀況不斷。鴻星爾克慷慨捐贈視頻營銷引熱議、直播帶貨“女王”薇婭巨大稅案引出背后資本力量冰山一角、特斯拉“不妥協”公關激怒公眾、阿里員工“被侵害”百變反轉底線模糊、上市公司“內訌”逼宮、金融機構舉報違規頻出……熱點輿情事件不斷引發營銷模式的創新的思考、新經濟背后資本與監管的博弈、公眾對巨頭企業文化和公司治理的拷問。強監管背景下金融機構的合規經營與風險防控受到銀保監及證監會的高度關注,并出臺了聲譽管理相關規則。
2021年,A股4615家上市公司中,2500多家公司受到分析師們的持續關注,其中TOP2的上市企業研究報告總數在100篇以上,TOP10公司研報總數超過50份,凸顯了優秀企業備受市場的關注。數據也同時表明還有百分之四十多的企業不在分析師的關注視野內,并隨著注冊制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而被市場邊緣化。
2021年是ESG政策大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走向成熟,國際通行的ESG投資理念已經植入中國資本市場,影響著未來上市企業的經營理念,作為中國企業的代表上市公司在公司發展中通過資本市場獲得發展資金的同時,也將扮演社會公民的責任。ESG投資理念的引進,直接優化資本市場綠色金融的生態,推動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
雖然2021年漸行漸遠,而洶涌的市場化資本潮正迫近而來,2022值得期待。
董事長:崔紅
2021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