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終盤點之港股
2021年,對于港股來說,是跌宕起伏的一年。
受新冠疫情、通貨膨脹、海外資金出逃及行業監管變動等多重因素影響,恒生指數從年初突破31000點高位到如今在23000點附近徘徊,跌幅約15%,振幅約31%。
2021年,對于港股來說,是蓄勢待發的一年。
港交所持續改良上市規則,七大部門推出“跨境理財通”,A股期貨指數誕生等各項政策的發布,無不昭示著香港股市在大幅波動的背后,正在積蓄力量,即將迎來迸發之勢。
本文將圍繞港股IPO、指數、行業、個股以及相關熱點事件,回顧往昔,展望未來。
2021年港股打新市場跟隨資金、政策環境的變動,經歷了從狂熱到平淡的過程。持續全年的疫情,疊加海外資產出逃,商品價格暴漲,互聯網行業反壟斷,教育行業“雙減”等一系列事件,導致港股核心資產的盈利預測下調,企業赴港上市步伐趨緩。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港交所共有97只新股上市,首次公開集資額3314億元。盡管新股上市的數目和集資額較2020年的高位有所回落,分別減少34%和17%,但整體募集規模仍位居全球市場四強席位。
分行業來看,2021年上市新股中,醫療保健行業獨領風騷,在97家上市新股中占據33席。IPO募資方面,資訊科技業仍舊摘得桂冠,占總募資額38.3%;醫療保健行業,募資排名第二。

與2020年“閉眼打新“就可以賺的盆滿缽滿的情況相比,2021年港股打新收益則呈現出明顯的盈虧兩極分化。截至12月31日,全年在香港上市的97家新股中,上市首日賬面實現盈利的有43家,賬面實現虧損的也有42家,占比43.30%,不盈不虧的有10家,占比10.30%。港股打新收益整體而言盈虧各半。
一方面,在港股市場疲軟的市場情緒下,仍有部分“大肉股”,森松國際及諾輝健康的上市首日收盤漲幅更是超過了200%,緊隨其后的快手、醫渡科技及時代天使也有超過100%的漲幅,中簽的投資者們收獲頗豐。
港股打新上市首日漲跌前5個股名單

另一方面,隨著下半年市場環境走弱,上市新股屢屢破發,港股打新市場也進入了寒冬階段。盡管市場中頻頻出現商湯科技、網易云音樂等話題度極高的新股,但打新市場依然激不起波瀾。年度新股首日跌幅前五的企業涉及行業包括地產建筑、醫療及消費,其中占據前三名的建材、物管均與房地產行業有關。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調下,限制地產行業發展已經是大勢所趨,相關行業自然也會受到拖累。
港股打新上市首日跌幅前5個股名單

其實從8月份以來,港股的虧損效應明顯加劇。2021年8月12日至年底,港股以公開發售形式上市的32只新股中,上市首日破發的有20只,占比62.5%。單看通過18A實現上市的19家生物科技公司, 8月之后上市的11家,更是有8只未逃脫上市即破發的命運。
機構指出,生物科技公司破發比例高于整體的原因,除了宏觀經濟環境帶來的整體市場趨冷外,公司本身未有盈利或估值定價過高等,且研發耗時長、投入高、成功率低等該類公司特性,均造成了市場對于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認可度較低的情況。由于沒有較多的二級投資者接盤,所以容易出現上市首日破發。
2021年以來通過18A上市的企業首日表現

根據畢馬威發布的報告,2021年港交所在募資金額前十名的公司中,中概股回歸有6家。約占市場集資總額的27%,中概股二次回歸上市已然成為香港市場的融資主力軍之一。
與赴美上市制度趨嚴,復雜程度不斷加深相比,港交所為中概股回歸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路徑:不斷優化的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放寬不合規的WVR或VIE公司雙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的要求,為中概股的回歸拓寬了入口。
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具有市場流通性強,資金充裕的優勢。隨著一系列舉措的落地,將進一步吸引不同業務性質的企業赴港上市,包括上市規則的不斷完善,引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制度,中概股回歸等。根據安永預計,2022年將有100至120家新股,募資額達3,500億港元;新經濟公司,如科技、傳媒和電訊及生物科技與健康企業等,將是香港IPO籌資的主要行業及増長引擎。
受制于美債收益率上升,全球權益資產估值承壓,疊加疫情反復及行業監管變動等多重因素影響,恒生指數從年初沖高到31000點高位后,顯著回落,到年末23000點附近徘徊,下跌約4500點,跌幅約15%。
2021年恒生指數走勢情況

數據來源:同花順
分區間來看,恒生指數日成交金額區間在[1000,2000]億元的天數最多,占全年的76%,其次為[2000,3000]億元,占比19%。綜合來看,日成交金額在2000億元以上的天數占比為21%。

數據來源:同花順
2021年港股各行業板塊漲跌不一,各有千秋。
位列第一的是【建筑材料】行業,全年漲跌幅約為72%;位列末尾的則是【社會服務】行業,全年漲跌幅約為-40%。值得一提的是,被嚴肅整頓、遭遇“雙減”的“教育”行業便是【社會服務】行業的二級子行業之一。

數據來源:同花順
港股個股全年漲跌幅排名前10的多數為科技類企業,而漲跌幅排名后10的港股個股中,3家地產類企業及3家教育類企業便超過了半壁江山。

數據來源:同花順
目前,香港二級市場中總計有2588家港交所上市公司。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港股市場總市值約為63.86萬億港元,約為A股總市值(95.25萬億人民幣)的55%。其中,【騰訊控股】以總市值約4.27萬億港元而一騎絕塵。
縱觀港股上市公司總市值前20名單,可以發現,20家企業市值之和為249,015.89億港元,約占港股市場總市值4成;而從數量上來看20家企業不到2588家上市公司的1%,頭部效應實在是明顯。
此外,總市值前20名單中,“銀行”及“保險”類企業總計10家,妥妥的“霸主”地位。

數據來源:同花順
2021年初,某券商喊出“跨過香江去,奪取定價權”的口號。然而此前,早在2016年,也有機構大能曾喊出港股定價權爭奪戰,大能認為內資都通過港股通南下成為穩定港股市場的主要力量,并逐步從主導增量資金結構,到將來主導存量資金結構。
類似的豪言壯志,相信還有不少,但是港股通的實力究竟怎么樣?真的可以做到主導港股價格走向的地步嗎?
據統計,截至12月15日收盤,南向資金成交凈買入4337.97億港元,累計凈買入20238.75億港元。
整體來看,近幾年南向資金對港股都是持續加倉的狀態,2021年全年累計凈買入再創新高,但增速放緩。成交凈買入方面,除2018年外,近幾年規模均超過千億港元,僅2020年凈買入規模就高達6721億港元。年初至今的凈買入額已超過4300億港元,雖然較前值有所下滑,但規模仍超北向資金。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1年12月15日
2021年南向資金還有一個特點——其定價話語權在逐步提升。具體到持股比例來看,南向資金持股量占總股本比例30%以上的有37只,持股比例在20%—30%之間的有53只,持股比例在10—20%的有101只。
其中,山東墨龍、保利物業、東方證券分居前三位,持股占比分別為65.41%、58.81%、54.61%。除了持股占比較高,以上個股的港股通交易額占比經常都在20%-30%甚至更高。在這兩個條件的綜合影響下,南向資金的話語權日漸豐滿。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1年12月15日
自2017年起,港股通的影響力確實在不斷加大,目前無論從成交量,還是持有量,雖然遠未達到能“決定港股定價”的程度,但隨著“量”與“價”的進一步提升,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
2021年11月19日,聯交所發布了就優化及簡化海外發行人(在香港或中國境外注冊或設立的)上市制度的建議刊發咨詢總結,主要變動包括:采取同股同權架構、業務以大中華為重心、并在合資格交易所主要上市的發行人可作第二上市,無須證明其是“創新產業公司”;同時上市滿5個完整會計年度最低市值的規定將降至30億港元或上市滿2個完整會計年度最低市值的規定為100億港元。此外,符合條件的同股不同權架構(WVR架構)及/或可變利益實體(VIE)架構的發行人可通過“兩步走”赴港上市,先作第二上市,保留不合規的WVR和VIE架構,待大部分成交股份轉移到香港后,變為雙重主要上市。
華興證券(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龐溟稱,“赴港第二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將更為靈活、更加便利?!?/span>
無需證明“創新產業公司”的規定無疑為了吸引更多優質傳統行業。過去幾年,港交所為了吸引新經濟企業上市進行制度改革,但也有會計人士認為,就第二上市做出創新及傳統的分別其實并不合理。
港交所上市主管陳翊庭表示,新提出的改革將提升港交所作為環球企業首選上市地的聲譽,為香港投資者提供更多投資機會,同時有助確保香港維持高水平的投資者保障。她強調,新框架將為所有計劃在香港上市的新一代國際及地區的企業提供便利,有助于港交所有序且高效地處理打算以第二上市回流亞洲的IPO申請。
據了解,海外上市企業回歸港股的途徑主要有三種,分別是港股美股作雙重主要上市、香港第二上市和美股私有化退市后赴港上市三種形式。
據了解,回港二次上市的條件包括兩個,一是必須已在合資格上市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市場或倫敦證券交易所主市場)上市且于至少兩個完整會計年度期間保持良好合規記錄;二是上市時市值至少400億港元,或上市時至少100億港元,且最近一個經審計會計年度收入至少10億港元。
香港交易所宣布,合資格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將于2021年2月1日起納入滬深港通股票范圍。
香港交易所是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的先行者。2014年,香港交易所推出滬港通機制,讓國際投資者可以通過香港直接投資內地股市;滬港通開啟的互聯互通機制先后于2016年及2017年拓展至深港通及債券通。
據介紹,依照此前滬深港三所就滬深港通股票范圍安排達成的共識,科創板上市公司股票屬于上證180、上證380指數成份股或其H股在香港上市的A+H股公司,該股票將根據滬深港通現行安排調入滬股通股票范圍。同時,其對應的H股將根據滬深港通現行安排調入港股通股票范圍。
考慮到科創板實施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通過滬股通買賣科創板股票的投資者擬限于根據聯交所規則界定的機構專業投資者。此外,A股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其對應的H股也將于2021年2月1日起正式可透過滬港通下的港股通買賣。
未來,滬深港三所將繼續密切合作,持續優化互聯互通機制。
6月2日,香港特區立法會三讀通過《2021年收入(印花稅)條例草案》,落實本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其中關鍵一項為提高股票印花稅至0.13%建議,有關調整在今2021年8月1日生效。這是28年來香港首度上調股票印花稅。此次上調,直接導致交易成本提升30%,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場的交易活力與交易的頻率。
提振財政收入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預測,印花稅上調會使2021/22財年印花稅總收入增加16%至920億港幣。從歷史數據來看,2009年以來,征收印花稅為香港創收620至950億元港幣,占香港總財政收入的12%左右,其中,股票交易印花稅占50%左右,大致在310-480億港元區間。以這個比例來算,此次提高印花稅大約提振財政收入2%左右。
長痛?短痛?
其實早在2021年2月4日就有上調股票交易印花稅的消息傳出,市場一度出現波動,當天恒生指數、港交所均出現大幅下跌。2月24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向立法會提交的2021/22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提到,為增加政府收入,將提高股票印花稅稅率,由目前的買賣雙方各付0.1%上調至0.13%。當日收盤,香港交易所收跌8.78%。香港恒生指數收跌2.99%。短線投資情緒受到打擊。但從長線角度來看,機構普遍認為市場調整后將回到新的平衡,雖然上調印花稅率對市場交投產生負面影響,但不改變市場趨勢,長遠來看,不會對股市資金流和指數漲跌有直接沖擊。
12月17日,香港交易所公布引入新規則,將在香港設立全新SPAC上市機制,并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歐冠升表示,“香港交易所致力提升香港市場在國際上的吸引力、競爭力和多元性。增設SPAC上市機制反映了我們努力不懈提升香港作為亞洲首要融資市場的聲譽,鞏固我們作為全球領先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span>
據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陳翊庭介紹,事實上,已經有很多人向港交所表達對SPAC上市機制的興趣。其預計不少市場參與者已經蓄勢待發,爭奪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SPAC。
12月17日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歐冠升表示,希望透過引進SPAC上市機制,容許經驗豐富而信譽良好的SPAC發起人物色新興和創新產業公司作為并購目標,扶植一些富有潛力的企業新星茁壯成長、邁向成功。
2021年9月中旬港交所發出咨詢文件,對推行“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機制征詢市場意見,一是爭取SPAC來港上市,二是爭取大中華與東南亞公司。
如今,聯交所共收到96份來自多個領域對新上市機制咨詢的非重復回應意見,回應人士包括SPAC發起人、專業團體、投資管理公司、企業融資公司及個人,大多數建議均獲逾八成有表明意見的回應人士支持。
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陳翊庭表示,在設計SPAC機制的過程中,一直與持份者溝通。新規則將大致按照建議所述實施,并因應一些商業因素作出修訂,確保兼顧上市公司質素與市場考慮。
世界開始逐漸聚焦后疫情時代,生物科技行業正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全球投資者對生物科技公司的興趣激增,自2020年1月以來,全球對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資已超過570億美元。9月2日,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在港交所2021生物科技峰會上表示,香港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資中心,希望將來能成為全球第一。港交所已建立相關框架、生態圈和技能,以達到這個愿景。
港交所之所以能成為全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資中心,主要得益于港交所2018年推行的上市制度改革,即增設《上市規則》第十八A章,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自2018年4月至今,共有73家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上市,首次公開集資額達2270億元。
“推出新上市制度之前,香港新股市場常常以房地產和金融機構等傳統行業為主?!备劢凰飨访纻愒诜鍟媳硎?,這次上市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香港市場的結構。為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增設《上市規則》第十八A章,對香港市場帶來了顯著影響。
歐冠升表示,上市制度改革為港交所增添獨特優勢,吸引更多醫療健康公司來港上市。港交所除了具備穩健的市場監管、多元化的全球投資者基礎和充裕的流動性等獨特優勢,還有一個經常被市場忽視的因素,就是這些通過第18A章上市的發行人只要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就有資格被納入滬深港通。這使發行人能夠獲得獨一無二的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管道,這是任何其他國際市場所沒有的。
歐冠升說,港交所不會止步不前,希望繼續優化上市制度及程序,并提高市場的多樣性、廣度和深度,以確保市場及行業可持續發展。下一步即將推出的FINI平臺,將會縮短香港市場的新股結算周期,港交所希望將香港IPO結算流程簡化和數碼化,新股定價到開始交易的時間間隔從5天縮短到2天。